当前位置:首页 > 王阳明的“第二故乡”——阳明诗溢“龙南情”(赖建青撰文) - 柯凡网

王阳明的“第二故乡”——阳明诗溢“龙南情”(赖建青撰文) - 柯凡网

时间:2023-05-08 23:26:02

王阳明的“第二故乡”——阳明诗溢“龙南情”

赖 建 青


著名思想家心学大师王阳明是浙江省余姚人,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时年二十八岁的他因在会试中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

王阳明步入官场后,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以平定赣闽粤地区的汀漳之乱、三浰之乱和宸濠之乱而名震朝野。

步入官场后的王阳明虽然是任文职居多,但屡屡被朝廷指派率军平乱,征战南北,军功卓著却又一生坎坷,累遭贬谪。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行色匆匆,只有龙南似乎与他特别有缘,让他格外亲切,“三顾频繁”,阳明诗溢“龙南情”,留下了许多的足迹和传说故事。

明朝正德12年冬(公元1516年),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亲率大军南下,走进龙南,奉旨平定赣粤边际地区的“三浰之乱”。

正德13年春(公元1517年),经过3个多月的清剿,“三浰之乱”被平息,王阳明回师北上。在龙南逗留期间,他为纪念平定“三浰之乱”的胜利,在杨村河上建造了一座风雨廊桥,命名为“太平桥”,并把杨村河改名为“太平江”,祈愿从此天下太平;他为扼守沿海地区通往内地的古道隘口,在龙南程岭上建造了一座“镇南关”,让位于关隘东西两边的乡村都有了寓意的地名——关西、关东;他为奖掖平乱负伤的部下,在里仁老围的基础上按照“八门金锁阵”穿插交错的格局,建造了一座“八卦围”(又名栗园围);在丹霞石峰顶上的圣庙,他写下了“武力不如法力,力修力行力作善;当仁何必让仁,仁心仁德仁为宗”的对联,让这片巍峨奇特的丹霞石峰林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武当(龙南的小武当山);在玉石仙岩的玉虚洞中,他写下了向朝廷呈报平定“三浰之乱”战绩和奏请在和平设立县制等奏章;在龙南期间,王阳明还写下了五首格律诗,在玉虚洞发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慨叹,并将玉虚洞称作“阳明小洞天”……

王阳明在龙南留下的五首格律诗中,《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这首诗流露出了他对龙南深深的眷恋之情。

诗的题目中所提的邢太守名叫邢珣(公元1462-1532年),字子用,号三湖,安徽省当涂湖阳人,祖籍是河北,他是明代弘治六年进士,著名的清官。正德元年被授南京户部郎中,转任南京刑部郎中。因得罪权贵太监刘瑾而一度被夺职。刘瑾受诛后,复任南京工部员外郎。后转赴赣州任职知府,是王阳明南赣巡抚任上最得力的助手。

明代正德年间,邢珣随王阳明来到龙南,他惊叹于玉石仙岩天然溶洞里鬼斧神工的神奇,即兴挥毫,写下了一首七律,原诗曰:

玉石溶洞仙人居,蓬莱瀛洲景不如。

宦海浮沉多苦旅,漂泊何处是吾庐?

御赐千卷集藏号,暇观展读圣贤书。

几时仕宦能归隐,巾车遥望是乡土。

在第三次来到龙南之前,王阳明曾看到了邢珣这首咏吟玉虚洞的七律诗,此时旧地重游,颇有感慨,遂援笔写下了《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诗句:

阳明山人旧有居,此地阳明景不如。

但在乾坤皆逆旅,曾留信宿即吾庐。

行窝已许人先号,别洞何妨我借书。

他日巾车还旧隐,应怀乡闾复兹土。

第一句诗的前半句:“阳明山人旧有居”,指的是自己曾经住宿过的今位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旅游度假区的“会稽山洞”,又称“阳明洞天”(“洞天”的说法源自于道教的三十六洞天。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道教有十大洞府,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源自唐代司马承祯编定的《天地宫府图》。“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被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则可得道成仙。“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是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会稽山的“阳明洞天”虽名为洞,实为一群山环抱的山谷,此洞属于宛委山景区。“阳明”在道教中指东方青帝,即太阳神。“阳明洞天”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大洞天,王守仁当年曾在会稽山的“阳明洞天”筑室讲学,他对“阳明”所指的东方青帝即太阳神十分景仰,就依洞天之名自号“阳明子”和“阳明山人”,后世称为阳明先生。(而广西南宁青秀山的阳明洞,则是后人以王阳明先生事迹而命名。)还有就是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触犯当权宦官刘瑾,由京城远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城)当驿丞。在他谪居龙场期间,原住宿于县城,后移居城郊 “东洞”。在“东洞”居住期间,触景生情,因怀念会稽山旧地,王阳明遂将其更名为“阳明小洞天”,世称“阳明洞”。(修文“阳明洞”前后三通,洞中有洞,可容百人以上,洞内保存有明、清、民国及历代仕官、名人瞻仰所书摩崖石刻40多方。)

第一句诗的后半句“此地阳明景不如”,在这里王阳明由衷地溢表出自己对有着千姿百态天然钟乳石的玉石仙岩玉虚洞之喜爱之情,用“阳明景不如”五个字,非常明确地表达了无论是会稽山的“阳明洞天”还是修文的“阳明小洞天”都没有这里好的意思,可见阳明先生对玉虚洞非常地喜爱。

第二句诗的前半句“但在乾坤皆逆旅”,说的是人生在世有很多事都会不尽如意,甚至要历经艰难困苦王阳明巧妙地用“逆旅”两个字(与邢珣诗中的‘苦旅’两字相比,有着更深的含义和内涵),非常准确地表述出自己屡遭贬谪的坎坷命运(后来,毛泽东主席的《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第二句诗的后半句“曾留信宿即吾庐”,又表达了对会稽山旧地以及修文东洞的怀念,这些自己曾经住宿过的地方都是自己曾经的家。

诗的第三句“行窝已许人先号,别洞何妨我借书。”说的是玉石仙岩中的几个天然溶洞当时都已有名号,即玉虚洞、观音洞和神仙洞,但这并不妨碍我到后洞去借书看书。据相关史料和洞中的碑刻记载,宋朝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徽宗御赐图书120册,以及州郡府县筹集图书数百册,在龙南县的玉石仙岩玉虚洞设立了宋朝时期南赣地区第一个藏书阁。

《龙南县志》、《赣州府志》以及《王阳明全集》等相关史料记载,王阳明曾于明代正德13年(1518年)正月和四月两次来到龙南,共逗留79天。这两次来到龙南都是为了平定“三浰之乱”和创立“南赣乡约”安抚百姓之事,来去匆匆,在玉石仙岩的时间仅3天。

王阳明这首《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诗的创作和在玉虚洞藏书阁看书的时间等,俱没有文字记载。从诗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再次来到玉石仙岩玉虚洞藏书阁完全是为看书而来,“偷得浮生半日闲”,非官方活动,故而没有记入史料。据传,王阳明此行在龙南逗留了60多天,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玉虚洞里,看书、草拟奏章或修改文稿。也就是这次的龙南之行,王阳明感悟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道理……他将玉石仙岩玉虚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

他日巾车还旧隐,应怀乡闾复兹土。

在诗的最后一句,王阳明深情地表示,有朝一日自己归隐或退休之时,龙南和家乡余姚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诗句)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诗句)

……

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系着“根”牵着“心”,“魂牵梦萦”的地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们不惜笔墨,写下了许多怀念家乡脍炙人口的诗句。

由此可见,能够与故乡相提并论的地方,肯定是自己人生中特别喜欢极其重要的地方。阳明先生在诗中将龙南(兹土)和余姚(乡闾)作为自己最后的归隐之地,漾溢着他对龙南非常特殊的情感和眷恋。

龙南,能够与一代大儒结缘,并且能让阳明先生如此眷顾,或许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与“龙”有关。

据《龙南县志》记载,南唐保大11年(公元953年),朝廷在原名为“虔南场”的地方设立县制,以“位于百丈龙潭之南”为由,命名为“龙南”。“百丈龙潭”在龙南县城西北部的龙头滩上,相传是东海龙王敖广之子小白龙为救一方百姓的危难,违抗天条私自到此地斩杀孽龙,而被玉皇大帝派太上老君和托塔天王李靖在龙头滩开掘“百丈龙潭”,将其囚禁于此,以龙头塔镇之,并立以“龙头塔不倒,则小白龙不得返回东海”之咒。龙头滩、小白龙、龙头塔、百丈龙潭、龙头瀑布、龙头雪浪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活动香火龙板凳龙,以及汶龙镇程龙镇和龙翔广场龙翔大道……龙南,是一个与神龙有着“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

而阳明先生则是一个与神龙有着“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关系的人:他出生于公元1472年(壬辰年),属龙;他的出生地是浙江省余姚的龙泉山下;他祖父的谥号是龙宣公;他悟道的地方是贵州龙场;他“立心”的地方是龙南;他仙逝的地方是南安府的青龙浦和黄龙乡交汇处……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诗句)

一个是与神龙有着“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一个是与神龙有着“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关系的人,于是才有了一种特殊的缘分,一种特殊的情愫。

相传,在王阳明第一次来到龙南的时候,时任南赣巡抚的他是从赣州坐轿子过来,沿路还经过了南康和信丰几个郡县。可当进入龙南境内的那一刻起,集儒、释、道于一身且精通易经的王阳明立刻就感觉这块土地上“龙”气很重,顿时肃然起敬,马上吩咐下轿,他是一路步行,非常虔诚地走进了龙南县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或许,龙南是王阳明身居高位后第一个步行走进的县城,他当时也许没有想到这块“龙气氤氲”的土地,会是自己人生历程中有着非常特殊意义的地方,会成为自己心中的“第二故乡”。